宗教建筑文物——銀山塔林
來源:北京十三陵特區辦事處 時間:16-02-25 作者:銀山塔林
銀山塔林位于昌平縣縣城北30公里處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也是八達嶺——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文物景點。
銀山,因秋去冬來,瑞雪紛飛,山巖銀裝素裹,冰雪層積而得名。又因山崖陡峭,巖壁色黑如鐵,稱為“鐵壁”。合稱“鐵壁銀山”。為明清時期“燕平八景”之一。
其山巒分布為前、中、后三峰。其中中峰“獨出云霄”最高,海拔726.81米。山前建有寺院、古塔等。
唐朝時,銀山之前已建有寺院,相傳唐憲宗元和年間(公元806——820年),名僧鄧隱峰曾在此山修行。遼壽昌年間(公元1095——1101年)滿公禪師又在此山創建了寶巖寺,其后通理、通園、寂照三位禪師又先后在此說法修行。金天會年間(1123——1135年),云門宗名僧佛覺大禪師海慧(?——1145年)來到此山,于天會三年重建廟宇,名大延圣寺,寺有殿宇三重。此后,殿宇丹墀之間先后建有埋葬金代名僧舍利的密檐式磚塔五座。其中,中為 國佛覺大禪師塔,左為晦堂 國佛覺大禪師塔,右前為懿行大師塔,左后為虛靜禪師實公靈塔,右后為圓能大禪師善公靈塔。初步形成了一個與寺院建筑融為一體,布局相對集中的塔林區域。
元朝及其以后,銀山一帶的寺院建筑又不斷有增加和改建情況。明宣德四年(公元1429年)四月,司設監太監吳亮出資重修大延圣寺。正統二年(公元1437年)二月告成。同年,明英宗朱祁鎮欽賜寺額“法華禪寺”。當時的法華禪寺,有殿五座,山門、禪堂、方丈齋廚大小建筑完整配套,為銀山一帶主寺,其所領還有周圍許多小寺院,時稱七十二庵。此后,因遭兵燹,且年深歲久,風雨摧殘,寺院建筑殘壞嚴重。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年)二月至五月間,神宮監太監余文同募緣僧人福清、福瑞、如山等人再次組織修繕,不僅中軸線上的殿堂全部修葺堅固,且左伽藍堂、右祖師堂,以及廊廡、僧房等也全部修飾一新。
清朝康熙十三年(公元1674年),法華禪寺再度修繕。銀山所存其它寺廟建筑,按光緒《昌平州志》記載,還有鐵壁寺、彌勒院、碧峰庵、遜峰庵、松棚庵等數區。
金、元、明、清四代銀山一帶所建其他僧人墓塔數量也很多,形制大多為覆缽式喇嘛塔。這些形體各異、大小不一的僧人墓塔有的分布在法華寺院內,有的分布在銀山山麓其他地方,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塔林區,世有“銀山寶塔數不清”之說。
1941年,侵華日軍進犯八路軍平北根據地,法華禪寺及附近寺廟全部被拆毀。此后,寺廟及古塔不斷受到自然及人為破壞。
1997年8月21日,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“銀山寶塔”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1982年2月8日,國務院公布“八達嶺——十三陵風景名勝區”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,銀山為其中景區之一,面積為17平方公里。1988年1月13日,“銀山塔林”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1992年9月,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為保護文物,組織了銀山塔林修繕、法華禪寺遺址清理保護和景區的開發建設工程。1993年8月,塔林修繕和寺廟遺址保護竣工。